
近日,学院敖翔副教授在能源领域国际高水平期刊煤炭学报(高质量期刊T1级别)发表题为《深层页岩超临界CO2前置压裂裂缝扩展机制》的研究论文。
深部页岩在高温高应力下力学性质向延塑性转变,使复杂裂缝网络形成困难。尽管超临界CO2(下文统一简称为SC-CO2)压裂有望通过CO2相态变化促进复杂缝网,但并未定量表征相变产生的能量对裂缝扩展的影响。
本文基于G准则推导弹−塑性剪切模式下的临界能量释放率,结合相场法、流−固耦合原理、Drucker-Prager屈服准则,建立能描述SC-CO2相变的弹−塑性压裂裂缝扩展的相场演化模型。
研究揭示了CO2的压缩性和高扩散性对裂缝扩展的影响机制:在裂缝扩展过程中,CO2因压缩积累的能量得以释放促使自身发生相变,而相变释放的能量又为裂缝扩展提供了额外驱动能,推动裂缝持续延伸。同时,CO2的高扩散性导致页岩孔隙压力升高,一方面降低有效应力和破裂压力,另一方面降低拉伸临界失效能,从而诱发裂缝分叉,形成更复杂的裂缝网络。此外,研究表明,随着地层埋深增加(围压升高),相变驱动能对裂缝扩展的贡献率由34.55%显著下降至1.78%。本工作构建的相场模型不仅从理论上解释了SC-CO2压裂相较于水力压裂更易形成复杂缝网的根本原因(相变供能、高扩散性促分叉),并可直接应用于工程尺度的压裂模拟计算。
论文链接:https://doi.org/10.13225/j.cnki.jccs.CQ25.0890

图1 相变能量对裂缝扩展过程的影响结果

图2 压裂过程孔隙压力分布和破裂压力曲线

图3 不同围压条件下的裂缝扩展形态

图4 不同围压下CO2体积模量和相变能量占比